服务热线:400-888-8888 欢迎访问中国速记节速记发展论坛官方网站!
速记讲堂

汉语速记的发展史

发布时间:2017-05-12 14:05:37

文 | 高武斌

1896年蔡锡勇发表的《传音快字》,是我国速记的奠基之作。1938年唐亚伟的《规格化亚伟中文速记学》问世,从此椭圆形速记迅速发展壮大。1953年由集体创制的《斜体式中国速记方案》诞生,斜体式速记开始在我国推广。1994年唐亚伟发明中文速录机,速录开始在我国蓬勃发展。这四个事件在我国100多年速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汉语速记自1896年诞生以来,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速记形成了众多流派,速记方案也超过了300种,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在众多的速记流派中,以蔡氏父子为代表的正圆形速记,以唐亚伟为代表的椭圆形速记,建国后受苏联影响由唐亚伟等人集体创制的斜体式速记,以及1994年唐亚伟发明的亚伟中文速录机,先后登上中国速记的舞台。这四种速记方式因其在各自领域内的代表性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我国速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蔡氏父子与《传音快字》

1896年蔡锡勇出版《传音快字》一书,为中国速记事业的发展拉开序幕。《传音快字》是响应清政府开展的文字改革运动,为方便广大民众学习文字而提出的一种方案。在《传音快字》中蔡锡勇这样说道:“尝念中国文字,最为完备,亦最繁难。仓史以降,孽乳日多,字典所收,四万余字;士人读书,毕生不能尽识……即以此法,传信往来,幼子八龄,亦能以言自达。以此推之,欲习此者,不过旬月之功,贯通之后得以其余力暇日,习诸要务。”

蔡锡勇深感当时中国汉字难写难学,他受英国皮特曼速记与美国凌士礼速记的启发与影响,采用了正圆几何体速记方式,这是一种标准的速记符号。蔡锡勇创制《传音快字》的目的虽然并非将其运用于速记,但为中国速记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蔡锡勇的《传音快字》真正被用于快速记录语言是在其子蔡璋的努力下完成的。1898年蔡锡勇逝世后,蔡璋继续改进与完善《传音快字》,并在1912年将《传音快字》改写成《中国速记学》,成为我国第一本以“速记”命名的专著。

晚清时期,清政府筹设资政院,因开会需要速记人员,便聘请熟悉速记的蔡璋担任速记记录和之后的速记教学工作。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资政院速记学堂改为京师速记传习所,继续由蔡璋领衔。京师速记传习所先后为民国政府培养专业速记人员达二百多人。之后,北洋政府从上到下使用的基本都是蔡氏速记。

鉴于蔡氏父子对速记事业的突出贡献,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等先后两次授予蔡璋嘉禾勋章,并追赠蔡锡勇“有功艺林”匾额。蔡璋成为我国最早因速记方面的成就而被国家授予奖章的人,进一步扩大了蔡氏速记在中国的影响。以蔡氏父子为代表的正圆几何体速记,在我国速记的启蒙时期占据着统治地位。

2\唐亚伟与《规格化亚伟中文速记学》

1893年葛锐格在美国出版了《葛锐格速记》。《葛锐格速记》属于椭圆几何体速记,速记符号由椭圆形几何体和斜米字形体中切割和分解出来,用不同长短的曲直线及不同大小的圆、钩分别代表不同的音韵,之后,葛锐格椭圆几何体速记在各种速记流派中逐渐展现出它的优越性。1921年,葛锐格速记选手在美国的速记比赛中击败了前世界冠军,后又在1923年的国际速记冠军赛上力压群雄夺得冠军。作为当时最新的速记方式,葛锐格椭圆几何体速记很快得到世界速记界的认可与推崇,其影响力随之波及美国之外的很多国家。

我国速记人士于上世纪30年代开始陆续关注葛锐格速记。1938年,长期致力于速记创作与研究的唐亚伟出版了《规格化亚伟中文速记学》。《规格化亚伟中文速记学》大胆舍弃了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中文速记普遍流行的以皮特曼式正圆体系作为基本符形的方案,采用美国葛锐格式速记椭圆体流线型的基本形体,再根据我国国语音系,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中文速记方法。关于这一点,唐亚伟在回忆录中曾写道:“我是1934年开始研究速记的,采用了椭圆体符形。1937年构思才完成得比较系统,当时我的创案思想,一是出于爱国,二是为了革新中文速记。因为我当时见的中文速记都是正圆体系的,而英文葛锐格式速记的椭圆体确实比正圆体系速记的符形流利、自然、美观,符合手写的生理规律。后来又考察了葛锐格体速记在美国的普及情况,以及对社会文化所起的作用,因而就决心把这一体系应用到中文速记里来。”

与此同时,唐亚伟开始在重庆设校推广速记。1939年2月,“私立亚伟中文速记学社”在重庆成立。1942年,“亚伟中文速记学校”在重庆鱼洞溪正式挂牌,由冯玉祥将军任董事长,陶行知先生为董事,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林森先生为其题字,学员达3500人。抗战胜利后,学校搬迁至上海,更名为“上海亚伟速记学校”,学员一度达到数万人。

抗战时期的重庆是国民政府所在地,各个机关团体使用的速记员,基本上都出自亚伟速记学校,因此亚伟速记(即椭圆几何体速记)被众多学员及政府部门广泛使用,成为这一时期速记界影响力最大的流派。

唐亚伟自1938年开始推广椭圆几何体速记后,一直不间断地对其进行修订改进,并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速记方法,其中,上中下三种“附离略法”、系统化的“交叠略法”,对以后不同速记的设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伟速记也成为中国普及最广、知名度最高的汉语速记。速记专家徐荣在评价亚伟速记时这样说:“我国推行椭圆系速记最早、早广、最有成效的唐亚伟,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就创造了椭圆体速记方案,对发展中国速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55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椭圆体系速记在书写流利、记音准确、易懂易学、易记易用、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等方面,特别是在速记艺术、技巧方面,都充分发挥了椭圆体系的优越性。”

3\集体创制的《斜体式中国速记方案》

1949年建国后,由于特殊的时代因素,我国各行各业都受到苏联影响,速记也不例外。苏联的速记体系属于斜体式速记。1951年索科洛夫的《苏联国家统一式速记教材及理论基础》、约尔科夫斯基的《一分钟一百字》等苏联的速记著作与方案传入我国,对我国速记创案与学术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的速记人员开始创制斜体式速记。

1952年,颜廷超与唐亚伟先后发表了《新民新速记》(草案)和《工农化速记方案》(草案),这两个草案是我国最早的斜体式速记方案。1953年,在唐亚伟的主持下,我国多位速记专家将这两个方案进行综合,定名为《斜体式中国速记方案》,这是我国唯一集体创作的速记方案。之后,经唐亚伟、颜廷超、阎德勤再次共同修改,最终形成《3Y式斜体速记》。之所以命名为“3Y”,是因为这三个人的姓名中都有拼音首字母为“Y”的字,这也体现了该速记方案集体创作的特点。这一速记方式一直使用至今,现为我国手写速记三大流派之一。

4\唐亚伟与中文速录机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速记技术也产生了质的飞跃,电脑速记即速录开始出现。以往的手写速记不管使用何种方式书写,之后都需要将速记符号转换成汉字;而电脑速记则可以直接录入汉字,省去了转换环节。同时,电脑速记也比手写速记更快、更实用,因此电脑速记成为速记发展的方向。

1994年,美国发明电脑速记机后,唐亚伟发明的中文电脑速记机也随即问世,命名为“亚伟中文速录机”。亚伟中文速录机的诞生,填补了我国速记界的一项空白,并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之后,意大利、英国、法国、日本等国陆续出现专用键盘,即多键并击的电脑速记机。

亚伟中文速录机的基本原理是“多键并击”。计算机的键盘输入,一般是一个手指击一个键,输入一个汉字一般需要击2到5个键,录入速度非常有限。而亚伟中文速录机运用“多键并击”原理,一次同时按下几个键,如同弹钢琴一般,成倍地提高了录入速度。为了实现“多键并击”的效果,唐亚伟设计出一种专门放置于腿上,左右对称的24键简单专用键盘。这种键盘不仅符合人体力学原理,可使操作者长时间录入而不易疲劳,而且大大缩短了手指运行的空间距离,提高了录入速度。另外,亚伟中文速录机输入汉语的方式是以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为依据、以普通话为标准的“拼音输入法”,易学易记。目前,用亚伟中文速录机打字的极限速度已超过了每分钟700字。

如今速录作为一项技能,被广泛应用于会议记录、现场采访记录、法庭审讯记录等领域。2003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速录师国家职业标准,将速录师正式纳入国家职业体系。当今,人们越来越注重办公信息处理的高速度与高效率,速录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正在迅速崛起。

参考文献:

1.唐亚伟等《中国速记百年史》,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2.江暖《唐亚伟传》,学苑出版社2015年版。

3.童之峡《汉语和英语速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唐可亮《亚伟中文速录培训教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年版。

5.范立荣《速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注:本文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点项目(2015A02)的部分成果。

(本文刊于《秘书》杂志2016年第1期。)

(注:本文来源为《秘书》杂志及微信号“mishuzazhi”,任何媒介转载均须注明来源)

《秘书》杂志纸质版为月刊,每期定价5.8元,2017年全年定价69.60元,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4-422。